最模板 -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模板

最模板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贸知识 > 外贸流程 >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促进作用分析

时间:2014-05-29 20:07来源: 作者: 点击:
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经济的最显著变化是贸易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低通账、低失业率的局面,消灭长期以来困扰美国经

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经济的最显著变化是贸易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低通账、低失业率的局面,消灭长期以来困扰美国经济增长的巨额财政赤字,实现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归根结底是由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美国企业必须面向国外市场,为其过剩的商品与劳务寻找出路。90年代以来,美国所提供的商品与劳务每年有10%以上是靠出口来维系的,而且,美国出口贸易的增长率一直快于经济增长率,如 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3.8%,而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速度比整体经济快3倍。这一切均离不开克林顿政府所采用的对外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

  核心内容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利润转移理论”,由于它对市场结构和厂商(包括政府)行为性质有着较严格的限制,能够应用的情况有限,又被称作“狭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个是“外部经济理论”,其实行的产业对象与约束条件比较宽泛,又被称为“广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利润转移”理论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提出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可以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在这里,政府政策起着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向本国转移的‘战略性’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这是“利润转移”理论核。心内容。该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口补贴的效应不同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效果,如果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的,那么出口补贴可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2.以进口保护来促进出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在寡头垄断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个受到保护的国内市场能够使国内寡头厂商获得许多优势,使它们能够借助有保障的国内市场来扩大生产,降低边际生产成本,从而获得静态的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大量生产和销售积累经验,使产品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不断下降,使利润足以覆盖和补偿研究、开发成本,实行国际价格歧视,在国内市场索取较高的价格来支持其在国外市场的低价倾销,使自己较低价格的产品潮水般地涌入国外市场。这些优势能够使寡头厂商增加在国内市场和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上的份额,从而将利润从外国厂商转向本国厂商,增加本国福利。进口保护不仅起着进口替代的作用,而且发挥着出口促进的战略作用。

  3.用关税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这一观点与最优关税观点和分析方法相类似,但该论点不需要进口国是大国这一假设前提。

  “利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外部经济”理论相比较之下则倍受冷落。‘补部经济”理论强调,由于厂商木能完全专有其知识成果,政府干预能达到更优的效果。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角度来讲,外部经济的贸易政策含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将贸易政策“瞄准”那些战略性产业,二是对那些产业实行恰当的促进与保护政策,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各发达国家均把高科技产业作为本国的战略性产业。

  四项措施

  克林顿上台以来,一直鼓励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以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其贸易政策既不是“筑起高墙来保护美国公司免受外国竞争的保护主义”,也不是“在外国竞争者面前无动于衷的自由主义”,而要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

  (一)产业结构调整美国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从制定产业政策入手,而是在贸易、科技政策上做文章,推动企业兼并改组,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灵活机制,从而不但为高技术产业提供相对宽松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而且也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1994年,美国颁布《里格尔一奈尔州际银行和分支经营效率法案》允许银行、控股公司于1995年9月 29日后在各州并购银行,1997年6月1日后在各州设立分支机构。1995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电信法》,全面消除长话、市话、电视等各种通讯业务分割的限制。1996年2月8日,在交通运输规则不断放松的基础上,美国国会撤销了州际贸易委员会,代之于统一的地面交通委员会。正是这个委员会认可了近年来铁路公司的大兼并。政策变更是90年代企业兼并浪潮兴起的第一推动力,有效地提高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扶植高科技产业高科技是影响美国经济实力和潜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高科技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盛衰所系的核心部门。克林顿执政后,在支持科学技术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实行倾斜政策,以保持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1.增加政府对教育和科技开发的投资,制订与实施有利于教育和科技开发的新政策。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投入巨资,以加强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美国联邦预算中提出一项耗资378亿美元的“终身学习计划”,其主要内容有:对高中生进行职业训练的“由学校向工作过渡计划”;帮助学生进入大学使学生有机会为社会服务,从而获得职业技巧的“国家服务计划”降低贷款利率,帮助更多的美国青年上大学的“贷款改革计划”;以及对失业工人的再培训计划。在科研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方面,虽然美国政府的投资支出在绝对额上增幅不大,但考虑到克林顿政府为削减财政赤字,不断压缩其财政支出,在此背景下,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支出有所增长实属不易。再者,从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投资支出在整个研究与开发总额中所占比重看,仍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大约在1/3左右,且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经费更多的是资助基础研究,在全美基础研究经费来源方面,来自联邦政府部分高达57%。与此同时,科研投资重心从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技术,民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所占比重由1993年前的10%增至50%,增加额达70亿美元。

  2.实行产业倾斜。克林顿政府选择和确定了一些对未来美国国际竞争力地位有重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给予扶持与鼓励,以加强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如政府鼓励大公司在技术复杂和耗资巨大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上进行合作,以刺激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又如对高科技发展提供税收和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1993年,克林顿政府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目标是用20年时间,投资4000亿美元,完成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全美各地的企业、学校、图书馆、医院、政府机关和大部分家庭借助电脑连成一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美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美国恢复了许多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尤其是确立了在信息产业方面的绝对优势。与此同时,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优势的恢复与加强,还为一些传统产业带来生机与活力,产出效率大为提高。

  (三)实施“国家出口战备’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推出有史以来美国第一个贸易综合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政府干预,开展经济外交。克林顿政府专门成立了推动出口的政策机构,即“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由商务部负责,以确保各机构相互合作,为美国企业扩大出口服务。

  2.开拓新兴大市场,“国家出口战略”提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对美国的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分别采取不同的战略。新兴市场是指墨西哥、阿根廷、中国经济区(包括港、澳、台)等十个经济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和预测,1990年至2010年间,“新兴大市场”国家进口增幅将高达1万亿美元以上,而同期发达国家进口增幅为8000亿美元,其他发展中国家仅为 600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新兴大市场”国家将占世界总进口的 1/4以上。因此“国家出口战略”重点即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美国商品在这些新兴市场的竞争力。

  3.放松出口管制。随着冷战的结束,克林顿政府认识到,过严的出口管制影响美国出口厂商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主张在不危害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大幅度削减多项出口管制,放宽对科技产品,尤其是计算机和电讯设备的出口限制。这一措施大大增强了美国商品的出口能力,尤其是极大地促进与放松了出口管制相关的部门。

  4.实行商贸信息的公开化、社会化,强化对出口厂商的信息服务。“国家出口战略’快出信息对出口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向全社会提供充分、迅速、便利的信息服务。如利用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终端遍布全国的“全国贸易数据库”,用户可通过该数据库查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贸易信息。这无疑有利于美国出口厂商及时把握国内外最有利的商业机会。

  5.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出口融资服务。长期以来,美国出口厂商抱怨由于政府不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出口融资服务,很多出口机会拱手让西欧、日本等竞争对手抢去,尤其是在一些大型项目,如通讯、电力、运输领域的国际招标中,美国企业处于不利地位。针对此弊端,“国家出口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对出口的融资服务,如每年从联邦政府资助出口计划中为进出口银行用于贴息而增拨专款1.5亿美元,作为大型项目的出口援助基金。此外,美国政府还尽力协助本国企业,获得来自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开发银行等机构的金融支持。

  (四)推动多元贸易谈判,打开他国市场为进一步打开国外市场,克林顿政府采取多头出击的贸易政策,同时利用多边贸易谈判、区域性贸易机制、双边贸易谈判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美国商品与服务出口打开方便之门。

  1.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90年代以来,美国积极利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谈判机制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从而推动美国对外出口的增长。具体表现在美国在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不顾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最终达成“服务贸易总协定”。该协定不仅要求各缔约方对其他缔约方的服务及服务提供者给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还要求它们具体承诺开放服务市场,以实现世界范围内服务贸易自由化,美国从而利用自己在服务贸易中的巨大优势订开别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服务市场。WTO成立之后,美国继续通过WTO多边谈判机制,要求它国取消贸易壁垒,解决其最为关心的市场准入问题,如 1997年在WTO主持下达成了桂球基础电讯协议》、《信技术协议》和《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三个协议。作为世界上电信产品、信息技术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要出口国,美国获益巨大。

  2.区域性贸易机制。美国在大力推动多边贸易谈判的同时,也非常积极的利用区域性贸易机制巩固和扩大其既得利益。美国首先立足北美,倡导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美国的积极努力下,1992年8月12日,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运作以来,对美国的出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尽管墨西哥经济急剧收缩,但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确保墨西哥市场仍保持对美国商品的开放性,这与 1992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墨西哥对外国商品采取严厉的限制性措施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贸易的重心逐渐转向亚太地区。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届政府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供同决心宣言》,就亚太地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长远目标达成共识,要求发达成员在2010年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前,拆除对其它成员所有的贸易、投资壁垒,实现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在 1997年 11月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五届政府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又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各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各成员在环境产品及服务、能源、水产品、玩具等九个部门提前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并决定从1999年开始实施部门提前自由化。这一发展进程,无疑有利于带动美国对亚太地区出口贸易的增长。

  3.加强双边贸易谈判。美国对一些双边问题特别突出、保护色彩较浓的国家和地区注重利用双边贸易谈判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美国开放商品与服务市场。克林顿上台以来,已同其它国家签订270个贸易条约、协定,借以推动美国商品与服务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特别是针对西欧、日本,美国近年来分别就钢铁、飞机、公共采购等领域对西欧、日本的所谓“不公平贸易”采取行动,通过一系列贸易谈判,向西欧、日本等重要的贸易伙伴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开放国内市场,如 1994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决定在电信、保险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对美国开放市场。

  促动作用

  1.推动美国对外贸易发展。首先,美国商品出口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出口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负增长后,终于在1992年恢复到战后的最高水平,并逐年有所增加。制成品出口在美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90年代稳定在90%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制成品出口贸易内部的商品结构也发生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即高技术工业产品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仅飞机一项,1997年即创造207亿美元的顺差;各种化工产品尤其是精细化工产品,包括化妆品、染料助剂、化学药品、无机和有机化工品及化肥系列产品的出口显著增长;环保产品贸易和信息技术产品贸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994年美国环保产品出口额约130亿一170亿美元,提供大约21万~ 27万个就业机会。其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战后以来的增长势头,特别是新型服务贸易的发展更加迅速。到1998年,新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上升到55.1%。第三,美国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美国的贸易重心已逐渐转向太平洋地区。到1996年,韩国已由美国的第六位贸易伙伴跃居到第五位,台湾由第九位跃居到第七位,新加坡由第十位跃居到第八位,而日本则一直保持着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2.促进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指导下,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兼并,全面放松管理和限制规则,从而引发兼并浪潮。1997年美国企业兼并交易额达8230亿美元的,比1996年增长26.3%。1998年以来美国接连出现一系列超乎寻常的巨额企业兼并或合并事件,美国克来斯勒公司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宣布合并,合并金额达920亿美元;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和位居其次的美半石油公司正式达成772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兼并热门行业涉及通讯、交通、传媒、银行、零售、娱乐、医疗保健和国防工业等。本次兼并主要是在同类或相似技术、产品、市场基础上,以扩大竞争实力。市场份额和全球生产经营网络为目标的同类企业之间的并购,辅之以少部分旨在完善生产经营体系。降低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纵向并购。通过兼并和资产重组,一些企业甩掉了赢利欠佳的部门,转而集中发展本公司的主导业务或是富有发展前途的业务,以加强其优势产业实力,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

  3.推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美国确保了在全球高科技产品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近年来,美国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持续保持巨额贸易顺差,显示了美国高技术产品

  在全球市场的巨大优势。例如,1996年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549亿美元,顺差额为246亿美元。从技术转让方面来看,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实力,获得了巨额技术转让收入。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报告显示,1997年美国从国外获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证使用费约为303亿美元,而对外仅支付了约75亿美元,由此获得的国际收支顺差高达228亿美元。

  4.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经济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贸易的强力推动下,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990年至1998年美国GDP增长率年均高达2.7%,大大高于同期欧盟的年平均增长率1.7%和同期日本的年平均增长率1.2%,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的年平均增长率2.3%。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扭转了自60年代以来其相对国际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它在当前美。欧、日三极力量对比中的地位。
(责任编辑:最模板)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