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模板 -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模板

最模板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故事 >

福耀玻璃集团曹德旺:30亿造就的慈善富豪(2)

时间:2014-09-09 00:09来源: 作者: 点击:
人生的围城 没钱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有钱,等后来还完债了,我又希望有一个大房子,等真正成为别人眼里的富翁时,我又觉得不好玩。 这种辨证关系有

人生的“围城”

“没钱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有钱,等后来还完债了,我又希望有一个大房子,等真正成为别人眼里的富翁时,我又觉得不好玩……”。

这种辨证关系有点像钱钟书在小说《围城》探讨的精神困境——每个人在追求到成功后,都会面临尾随而至的不满和厌烦,他们总是在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之间矛盾和切换。

14岁退学后,曹德旺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给生产队放牛,帮助不会种田的父母挣工分,但村里人总认为他没有把牛喂饱。一年后,他又跟着父亲去做生意,补贴家用,倒卖烟丝、水果,每天凌晨三点左右就起床,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城市与乡村,总共一百多公里路程。

“每天都很累,第二天起床非常困难,我妈每天都要先哭一阵子才叫醒我,”这是一幕令他永生难忘的镜头,只要他有时喝醉酒,追忆似水年华,那幅画面又不由自主地跳了出来——一个娇柔的母亲坐在少年的床头哭泣。

那或许是一代中国人共同的人生经历,只要你细心就会发现,很多中国第一代草根企业家都有这样的故事,它最符合传奇性杂志的素材。

从一名底层社会的少年,变成今天的玻璃大亨,这本身也说明了曹德旺故事的传奇性。他具备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征;诚实秉性、聪明天性、过人胆识与常人难以得到的机会。

在他一生中,有几次重大事件决定了他能成为今天公众眼里的“曹德旺”。第一件是承包经营不善的乡镇玻璃厂,第二件事是把玻璃厂变成福耀集团,第三件事是把“福耀”推向股票交易市场。如果加上最后一件,那或许是捐出几十亿股票。

1976年,已经30岁的曹德旺成为了福清市高山镇玻璃厂一名普通采购员,每月工资是40元,这是一间只有十几名工人,9万多元固定资产,流动资金3万多元的乡镇企业。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从此没再离开过这家乡镇工厂,直到把它成一家上市公司、世界知名企业。他的身份也不再是打工仔,而是掌握着绝对控制权的老板。

第一次机会的出现;发生在1976年至1982年期间,由于工厂连续亏损,企业内部管理又极其混乱,领导希望曹德旺能承包这家面临倒闭危机的工厂,都一致看好他的商业头脑。他也深知机会的难得,所以,不惜用房产作为抵押入股,在1984年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私人合资厂,没想到当年的净利润就达20多万元。

他成为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中最早的企业家。

似乎一切都是从这间乡镇企业开始。告别少年、投身社会,短短几年,曹德旺就为自己空白的人生确定了方向,艰辛经历培养了他的独立和进取的精神,学习到如何克服逆境和从中汲取力量,现实还逼迫他掌握了一套独特的自我管理的方式。他至今仍保持着那种惊人的自律和学习能力。

在曹德旺当个体户时,虽然改革开放,但许多人思想仍未转变过来,稍有文化水平的人都不屑于当他的下属,那会被视为一种堕落。这就意味着他得“文武兼备”,从公司制度、政府公文、合同起草到企业内部日常管理,他都要自己去学习实践。沉重的工作负担让他一年的365天中,几乎没一天休息时间,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

身体极度疲劳换来的是曹德旺对人生的思考,他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都想出家,当和尚去了,什么都不管了。” 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宗教在自己生活中的力量,但最后他明白皈依佛教不一定非要出家。

促使曹德旺事业进入另一条快速轨道的是他在1985年的一次决策;当时,他决定投产汽车玻璃,当年就实现盈利70多万元。随后的十几年间,他通过联合股东,集资等方式组建福耀玻璃公司,不断拓展汽车玻璃的业务,让公司像滚雪球一样在运转,迅猛地占据了中国55%的市场,有人开玩笑说他不是在生产玻璃,而是在印钞票。

1991年,公司更名为福建省耀华玻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公开发行股票,总资产增至5719万元,是福建省最早一批上市公司。随后的福耀开始在世界汽车玻璃市场风生水起,而曹德旺也从来没有偏离过汽车玻璃这一主业,曾有人建议他进入互联网和房地产业,都被他骂了一通。

现在来看,这恰恰是父母教给他的重要品质;执著,从一而终。母亲曾告诉:“碗里的东西怎么吃都可以,但要爱护锅里头的”。除此之外,曹德旺成功的另一种性格则是与生俱来的“不服软”。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寸步不让——7年前,他打赢了中国入世后应对反倾销诉讼第一案。

他身上有着那一代特有的民族情结。这让人想起在小时候,每次父亲打他,他都想要逃到谁也找不到的地方,但母亲告诉他说:“不要跑,即便你死了,你也还是他的孩子”。

现在他退掉了那张美国绿卡,“如果不退的话,汽车玻璃市场就少了一个中国的,”他说。

信仰的价值

“我是从最底层走出来的,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这又是一座“围城”。如果说少年时的曹德旺一直被贫穷困扰,那么,今天成为亿万富翁的曹德旺则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把财富转化成一种快乐?

显然,比起充满传奇故事,现在的曹德旺更愿意谈论别的。人人都关心他如何一手缔造了这个玻璃帝国,商业战略,而他想说的则是即将成立的慈善基金会究竟该干点什么。

他这次决定将70%的股票捐出,在中国大陆地区仍是个令人震惊的举动,这毕竟是一笔高达30多亿的巨款。尽管,在数字上,他无法跟另一位华人富豪李嘉诚的500亿港币相比,更无法与巴菲特捐出的440亿美元,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的580亿美元相提并论。但这两者的社会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尔?盖茨与巴菲特都生活在一个由约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耐基、亨利?福特等富翁缔造成慈善传统的美国,它们成为了改进美国社会的最重要的力量。

而曹德旺面对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低调、封闭和保守的慈善观,还要面对现代中国社会物欲横流以及对贫病的冷漠,更要面对一个由贫富差距带来的不信任感。即使已是大陆最富有的人物之一,曹德旺却多少为自己的身份而不安。他开始总结自己走过的路,农民出身,三代信佛,身价40亿,福建富翁的前三甲,《胡润百富榜》第56位,儿子对接班没什么兴趣……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难题,他突然萌生了捐出大部分财富的念头。

“新中国分上下三十年,毛泽东时代一无所有,邓小平时代,努力在解决贫穷问题。但改革开放没有修改宪法,所以,按照社会主义中国定下的法律,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是犯法的,所有人都有原罪,我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有原罪的。为什么?因为当时的宪法不承认私人财产。改革开放我们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有多少是关注弱势群体的?”

他一直期待自己的言行能够激起更广泛的响应,他说:“慈善实际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调节,别人不做的我来做”。他甚至认为:“企业间的竞争,最后决胜负的关键往往掌握在品德手上”。最重要的是,他希望把自己的基金会变成一股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作为一名商人,他知道杠杆效应是最重要的特质,知道如何让一笔钱发挥出最大价值。

“这个事情,我准备自己来办,已经跟国内外同行商量如何管理这笔基金会了,原来是想把基金会保值增值这一块,让投行来帮我做,救死扶伤的任务,交给老干部来做,”他仍保持了商人式的精打细算。

商业世界与现实中的曹德旺是双重角色,你又会发觉他待人和蔼可亲——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走进办公室,迎门就是一方巨大《金刚经》书模,跟一尊半人高的观音菩萨木质塑像。

采访中,他很多用语都来自佛教。“作为佛教徒,按照佛家思想,施舍不应该宣扬。在佛教思想里,有无相布施,即不存求报,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但为了求得自身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属有限的功德……”

说:“我宣传了就没了功德,但我这次为了推动慈善这个事业,连功德都可以不要了”。

事实上,在闽商中,他一直都拥有慷慨的形象。为灾区扶助、修建学校、福利院、公路、在多所大学设立奖学金……这些年来,他捐出了差不多几亿元。在2008年“胡润慈善榜”上,他以捐资1.46亿元位居第14位,他是连续5年上榜的16位慈善家之一;汶川地震,他先后捐出2000多万元。

“我不知道自己具体捐了多少,但钱都是自己的,没用股东一分钱”,他说。

2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